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
5月30日,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在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當天正式開館。該館匯聚科學家珍貴資料,結合現代科技,為公眾開啟科學探索之旅,向公眾展示中國科學家的輝煌成就,同時也提供了一個了解科學家故事、感受科學魅力的新平台。博物館位於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綜合區的國家科技傳播中心。
文|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副館長 孟令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優先和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科學家精神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建設科學家博物館。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大樓於2023年落成,其核心功能和主體定位就是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以國家名義為科學家群體建立博物館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是中國首個以科學家群體為主題的大型綜合博物館,集「採集、館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功能為一體,致力於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目前,科學家博物館有3,000平方米恒溫恒濕藏品庫房和常設展廳,另有7,500平方米展廳可用於舉辦科學家專題展覽和開展相關活動。博物館不僅展示了科學家的珍貴實物和圖片,更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如VR展示、AI交互等,讓公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成果。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源於中國科協牽頭開展的一項歷時15年的工作 —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以下簡稱「採集工程」)。2010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協牽頭、聯合11個部委正式開展「採集工程」。通過實物採集、口述訪談等,把反映老科學家學術成長歷程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師承關係等各方面的資料保存下來。15年來,已先後進行670餘位科學家的資料採集工作,全國500餘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00餘名科技工作者參與到採集項目中。目前已獲得實物原件資料14.7萬件、數字化資料34.5萬件、視頻資料47萬分鐘、音頻資料56萬分鐘,涵蓋了書信、手稿、科學儀器、著作、證章、音視頻等珍貴史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類型最廣泛的科學家歷史資料收藏工程庫。有很多展品是首次公開,比如洪朝生於1949年10月手繪的五星紅旗圖樣,曾慶存的著作手稿和國家最高科技獎證章等。依託採集工程資料,已累計出版科學家傳記160餘冊,舉辦主題展覽和全國巡展160餘場次,在全社會特別是科技界產生了廣泛影響,成為體現黨中央關心關懷科技工作者的「新時代修史工程」。
建設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視。10餘年來,在一次一次的採集工作中,採集小組把黨的關心關愛送到了老科學家身邊。採集工程也得到了老科學家的大力支持。為科學家建立自己的博物館,保存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歷史資料、展示科學家群體的歷史貢獻和在科技自立自強新征程中的使命擔當,是黨和國家對科技工作者的褒獎,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技工作者的重視、關心和愛護,是為科技工作者辦的一件實事、好事,是在科技界舉旗幟聚民心的示範工程。
目前推出五個館藏精品專題展覽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的展覽,主題是科技工作者,是人物展。我們會用博物館收藏的大量帶有鮮活歷史細節的科學家資料,包括書信、實驗記錄、日記等,去解讀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本次推出「1+5」共計6個展覽,展覽內容互相補充和呼應,總展覽面積為5,000平方米。
主展是「共和國的脊梁」—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展覽以「採集工程」首批研究成果為基礎,共展示了190餘位科學家的400餘件(套)實物、400餘張珍貴圖片,以及有關科研單位提供的10餘件大型展品,展陳面積共1,900平方米。此外,還同步推出五個專題展覽。
鄧稼先、錢學森、朱光亞、梁思禮、夏培肅、周培源、吳孟超……一個個燦若星辰的名字在這裡悉數閃耀。
「許身國威壯河山 — 紀念鄧稼先百年誕辰生平事跡展」以鄧稼先從小立志科技報國並投身核武器事業的初心選擇為主線,以中國核武器事業創立發展的歷史背景出發,通過他「立志報國」、「許身國威」、「功澤人間」的人生圖景和精神傳承,展現鄧稼先鞠躬盡瘁、為國奉獻的忠誠純正的一生以及卓越功勳和崇高品德。
「選擇 — 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專題展,展覽以錢學森的「人生選擇」為線索,從個體與國家、時代的關係出發,通過他「報國初心」、「成就與困境中的家國牽繫」、「歸國築夢」、「兩個身份 一個信仰」四段人生圖景,探尋他的初心與信仰何以形成、實踐與實現,回答「共產黨員」和「科學家」這兩重身份在錢學森身上如何實現統一。展覽充分展現了根植於錢學森心靈深處的科技報國初心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
「歸來 — 20世紀50年代留美歸國科學家(一)」,講述20世紀50年代朱光亞、梁思禮等17位留美學者歸來報效祖國的故事。在這一時期,李四光、華羅庚、趙忠堯、葛庭燧、李薰、吳文俊、錢學森、郭永懷等留學和旅居海外的科學家回國工作,其中留美歸國學者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的加入,使許多新興學科得以建立,一些空白薄弱領域得到填補和充實。
「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 —《中國植物誌》出版二十周年專題展」,展示胡先骕、秦仁昌、吳征鎰等四代科學家歷經數十年完成《中國植物誌》這部鴻篇巨著的編纂歷程;「工師於國 — 工業遺產背後的中國工程師」專題展,講述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工業化進程,以及湧現出的詹天佑、沈鴻等一批傑出工程師的故事。
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
博物館就是「大課堂」,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就是「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我們發起組建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聯合體,就是要在全社會建立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大課堂」。聯合體首批成員單位66家,包括國內部分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博物館、科技館,以科學家為主題的圖書館、陳列館、故居、紀念館,弘揚科學家精神工作基礎較好、專業領域相關的全國學會、高等院校和科技文化類出版、傳媒機構。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聯合體組建後,各成員單位將聯合舉辦科學家精神主題展覽和巡展,開展藏品征集和文物定級,開展聯合調研,舉辦科學家精神宣講,開發文創產品,加強宣傳陣地建設。通過聯合體把大家聯繫在一起,各自發揮長處,充分發掘和利用科學家精神教育資源,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科學家精神弘揚工作,在全社會推動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將依託館藏資源,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元的活動,弘揚科學家精神和科學精神,培育科學文化,用符合時代特色的傳播方式宣傳科技工作者,展示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強國建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的使命擔當,凝練新時代科技界團結奮進的價值符號和精神標識,面向國際講好中國科技人物故事和科技發展故事、展示中國文化價值,在國家科技傳播體系建設和國際科技文化交流中發揮獨特作用。